林徽因《中国建筑常识》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常识》

林徽因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介绍中国建筑总体特征,中国建筑史;第二编主要介绍北京城市规划,北京市及郊区文物建筑;第三编介绍了建筑年代鉴定的方法,及对山西古建,石窟(云冈石窟,敦煌),彩画的研究。

 

第一编——中国建筑总体特征,中国建筑史

一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二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三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四  《中国建筑史》第六章 宋、辽、金部分

 

一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东方三大系建筑:中国建筑,印度建筑,阿拉伯(回教建筑)

 

美的权衡比例,美观上的多少特征,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的解决了结构上所发生的种种问题的自然结果。

 

大凡一派美术都分有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诸期,建筑也是一样。初期作品创造力特强,含有试验性。至试验成功,成绩满意,达尽善尽美程度,则进到完全成熟期。成熟之后,必有相当时期因承相袭,不敢,也不能,逾越已有的则例;这期间常常是发生订定则例章程的时候。再来便是在琐节上增繁加富,以避免单调,冀求变换,这便是美术活动越出目标时......始而繁衍,继则堕落,失掉原始骨干精神,变成无意义的形式。堕落之后,继起的新样便是第二潮流的革命元勋。第二潮流有鉴于已往作品的优劣,再研究探讨第一代的精华所在,便是考据学问之所以产生。

 

外表上一座中国式建筑物,可明显的分作三大部:台基部分;柱梁部分;屋顶。

 

“架构制“之最负责要素是:(一)那几根支重的垂直立柱;(二)使这些立柱,互相发生联络关系的梁与枋;(三)横梁以上的构造:梁架,横桁,木椽,及其它附属木造,完全用以支承屋顶的部分。

 

诚实的来装饰一个结构部分,而不肯勉强地来掩饰一个结构枢纽或关节,是中国建筑最长之处。

 

中国建筑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并且与屋顶有密切关系的,便是,“斗栱”部分。

 

结构本身变成装饰部分。

 

平面布置上最特殊处是绝对本着均衡相称的原则,左右均分的对峙。

中国建筑有此两种极端相反布置,这两种庄严和浪漫平面之间,也颇有混合变化的实例。

 

中国建筑的弱点:(一)中国的匠师对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费;(二)所以中国的屋架,经过不十分长久的岁月,便有倾斜的危险;(三)地基太浅是中国建筑的大病。

 

独有中国建筑敢袒露所有结构部分,毫无畏缩遮掩的习惯,大者如梁,如椽,如梁头,如屋脊;小者如钉,如合叶,如箍头,莫不全数呈露外部,或略加雕饰,或布置成纹,使转成一种点缀。几乎全部结构各成美术上的贡献。这个特征在历史上,除西方高矗式建筑外,惟有中国建筑有此优点。

 

三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殷

周口店猿人;

天然洞穴之外,还有人工挖掘的窖穴,许多是上小下大的“袋形穴";

掘进土壁的水平的洞;

穴居和半穴居;

高出地面的和围起来的建筑物似乎都是在阶级社会形成的初期出现;

发掘所见有夯土台基;"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第二阶段——西周到春秋·战国

可注意的是这时建筑已不是单纯解决实用的而是有代表政治制度思想内容的作用的;并且在写这章诗的年代,已意识到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建筑物的艺术形象所起的效果是感觉愉快而骄傲的。

王城;烽火台;

在建筑上,这时期最重要的是为农业所最需要的“邑”的组织形式;

宫室和台榭等等在这个时代,很自然地开始有雕琢加工的处理出现;

 

第三阶段——秦·汉·三国

极其夸张的宫室建筑之外,秦代建筑雄大的规模也表现在世界驰名的长城上;

秦代的宏伟建筑仍是以木材结构配合极大的夯土高台建成;

汉初的建筑是在战争没有结束时进行的。重要的建筑是在咸阳附近利用秦的离宫故基为基础修建的长乐宫;

汉武帝时是早期封建社会的高峰,这时期的建筑,除增建已有的宫室之外,又新建了许多豪侈的建筑,其中如长安的建章宫和云阳的甘泉宫都是极其宏阔壮丽的庞大的建筑群;

这时期的建筑,是王侯、外戚、宦官的宅第非常兴盛;

可能是由于与西方交通的影响,用石材建造坟墓前纪念性建筑的风气逐渐兴盛;

曹操经营的邺城:从这座都城的文献记载上可以看到简单明确的分区规划和中轴对称的布局;

 

第四阶段——晋·南北朝·隋

六朝的建筑是衔接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文化时期——汉代与唐代的——桥梁,也是这两时期建筑不同风格急剧转变的关键;

一是北方鲜卑、羌等胡族占据中原——所谓“五胡乱华”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所起的各种复杂的变化。二是汉族的统治阶级士族豪门带了大量有先进技术的劳动人民大举南渡,促进了南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三是在晋以前就传入的佛教这时在中国普遍的传播和盛行,全国上下的宗教热忱成了建筑艺术的动力;

刻佛像的摩崖石窟,有佛殿、经堂的寺院组群,多层的木造的和砖石造的佛塔,以及应用到世俗建筑上去的建筑雕刻,如陵墓前石柱和石兽和建筑上装饰纹样等,就都是这时期创造性的发展;

当时宗教艺术是带有很大群众性;

 

第五阶段——唐·五代·辽

这个阶段的建筑艺术是以南北朝在宗教建筑方面和统一全国的隋代在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

代表初唐以后到中叶的建筑活动的有两个方面:宫廷权贵为了宴游享乐所建的侈丽宫苑建筑和邸第,和宗教建筑活动;

唐朝的砖塔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重楼式”塔;(二)“密檐式”塔;(三)八角形单层塔;(四)群塔;

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首先是城市作有计划的布局,规模宏大;其次就是个别建筑组群在造形上是以艺术形态来完成的整体;雄宏壮丽的形象与华美细致的细节、雕塑、绘画和自然环境都密切地有机地联系着;

吴越和南唐,就由于地理环境和新的社会因素,发展了自己的新风格;较唐朝更秀丽的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后来北宋建筑风格的先声;

基本上,唐、五代和辽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风格的不同发展时期。关于这一阶段的中国建筑,更应该提到的是他对朝鲜、日本建筑重大的影响;

 

第六阶段——两宋到金·元

宋建筑的整体及格,初期的河北正定龙兴寺大阁残部所表现,仍保持魁伟的唐风;同时受到五代南方的秀丽和唐代北方壮硕风格的影响;

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所发展出来的,有高度实用价值,形象优美,立面有多样变化组合的楼阁是宋代在中国建筑发展中一个重大贡献;

(南宋)起初仍极为奢华,结构逐渐纤弱造作,手法也改变了。这时期的重要贡献是建筑和自然山水花木相结合的庭园建筑在艺术上的成就;

金:宋辽混合掺杂的手法的发展是它的特点之一;

元:大体是继承了金和南宋后期细致纤丽的风格;

元代宫殿的木构建筑方面进一步发展了琉璃,从宋代的褐、绿两种色彩发展成黄、绿、蓝、青、白各色,普遍地应用到宫殿和离宫上,更丰富了屋顶的色彩;

吐蕃的建筑和艺术在元代流传到华北一带,出现了很多西藏风格的喇嘛塔;

 

第七阶段——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明朝建立以后不久,官式建筑很快就在布局、结构和造形上出现了与前一阶段区别显著的转变。在一切建置中都表现了民族复兴和封建帝国中央集权的强烈力量;

特别强调恢复汉族文化和中国传统的礼仪;

明初两京的两次大建设将南北的高手匠工作了两次大规模调配,使南方北方建筑和工艺的特长都得以发挥出来,汇合为一,创造出明代的特殊风格;

明代建筑使用大量楠木和质地优良的砖,工精料美,丝毫不苟。在建筑工程方面,榫卯准确,基础坚实,彩画精美,也是它的特色。琉璃瓦和琉璃面砖到了明朝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明中叶的初期,由印度传入“金刚宝座式”塔,在一个大塔座上建造五座乃至七座的群塔;这个塔型之传入使中国建筑的类型更丰富起来。在清代,这类型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明末私家园林得到极大发展;

明代砖陶业之进步所产生的另一类型就是砖造发券的殿堂;

明朝末年,随同欧洲资本家之寻找东方市场,西洋传教士到了中国,带来了西洋的自然科学、各种艺术和建筑;

清朝建筑的高峰和一定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乾隆时代;

弘历几度南巡,带来江南风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时代的宫廷大量吸收了江南的民间建筑风格来建造园苑;

 

第二编——北京城市规划,北京市及郊区文物建筑

北京的城市规划:(一)水源;(二)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三)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四)土地使用——分区;

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第三编

九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文献资料既如上述的不完全,不可靠,我们惟有在形式上鉴定其年代。

 

十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十一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一)塔;(二)殿宇;(三)洞口柱廊;

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一)柱;(二)阑额;(三)斗拱;(四)屋顶;(五)门与栱;(六)栏杆及踏步;

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式样,大部为中国固有的方式,并未受外来多少影响,不但如此,且使外来物同化于中国,塔即其例;

在结构原则上,云冈石刻中的中国建筑,确是明显表示其应用构架原则;

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的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输给中国以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十二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彩画图案在开始时是比较单纯的。最初是为了实用,为了适应木结构上防腐防蠹的实际需要,普遍地用矿物原料的丹或朱,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敷饰在木结构上;后来逐渐和美术上的要求统一起来,变得复杂丰富,成为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中特有的一种方法;

在中国体系的建筑艺术中,对于建筑物细致地使用多样彩色加工的装饰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琉璃瓦作”发明之后,应用各种琉璃构件和花饰的形制;另一种就是有更悠久历史的彩画制度;

 

十三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敦煌图案花纹有主要的三种来源。一是伊兰系的石刻浮雕上的图案花纹,代表这种的是各种并列的忍冬叶纹。二是秦汉建筑物上的云气龙纹系统的图案,这种图案在敦煌多散见于壁画上或人字坡下木椽之间等。三是“文绣”锦文的系统,多见于画幅周沿,亦见于人物衣领上者。


©海的沉默 | Powered by LOFTER